跳到主要內容

【書摘】人的行為 Human Action | 夏道平 譯 Ludwig von Mises 著


摘錄:人的行為 Human Action | Ludwig von Mises 夏道平 譯
圖:Celeste via photo pin cc

引用維基百科有關人類行為學的介紹:
米塞斯試著探索經濟學的根基。如同其他奧地利經濟學派經濟學家和古典經濟學學者一樣,米塞斯反對使用觀察的方式研究人類行為。他認為人類的行為太過複雜,不可能將其以解構的方式進行研究,而且人類的害羞本性使得他們的行為總是無法被正確的觀察。也因此,與自然科學不同的是,觀察人類行為或者試圖以歷史資料解釋人類的社會科學研究,都難以避免的會受到其他種種沒有注意到的研究變因所影響。

由於在歷史和統計有關的研究中研究者們必然會遭受個人主觀的影響,米塞斯提出一個新的研究方式,改研究人類行為中的邏輯架構(他後來便將他的鉅作命名為《人類行為》)。在其他作品中他進一步闡數了經濟學方面的研究方法論。

在人類行為中米塞斯提出了一套觀念,主張人類所有帶有意識的行動都是為了增進他們自己的快樂和滿足感。他謹慎的強調人類行為學並不是要統一定義快樂的目標為何,而只是要研究那些在個人看來能夠使他快樂的目標。而一個人增進快樂的方式就是移除那些使他不快樂的來源。由於未來是無法確定的,因此所有人類行為也都是出自對於未來的預測。

人的行為(上)Page 46 - 47
我們的經濟理論之不完全,本來是很明顯的事實。在人類知識方面,沒有「完全」這樣的東西。在人類其它的任何成就方面,也沒有什麼可叫做完全的。人不是全知的。即令那似乎可以完全滿足我們求知慾的最精緻的理論,也會有一天要修改或被一個新的理論替代。科學並不給我們覺對的和最後的確定。…一個科學體系在尋求知識的無盡進程中,只是一個中途站。
人的行為(上)Page 56
促動一個人去行為的誘因,總是某些不安逸。一個充分滿足於現狀的人,不會有改變事物的誘因。…要使人行為,僅僅是不安逸和想像一個較滿意的情況,還不足夠。第三個條件:即預料其行為足以消除或至少足以減輕所感覺的不安逸。不具被這個條件,就不可能有行為。
人的行為(上)Page 57
人的行為的最後目的總是行為人的想望之滿足。滿足的程度較大或較小,除掉個人的價值判斷以外,沒有任何標準;而個人的價值判斷是因人而異的,即令是同一個人,也因時而異。使人覺得不安逸和較少不安逸的是什麼,是由他從他自己的願望和判斷來決定的,從他個人的和主觀評價來認定的。誰也不能決定什麼事物會使別人更快樂。
人的行為(上)Page 62 - 64
「合理的行為」這個名詞是個贅詞…合理的和不合理的這兩個形容詞,如果用在行為的最後目的,那是不妥當而且無意義的。行為的最後目的總是行為人某些願望的滿足。既然誰也不能夠以他自己的價值判斷來代替行為人的價值判斷,那麼,對別人的目的和意志下判斷,這是白費的。誰也沒有資格斷言,什麼事情會使另一人更快樂或更少不滿意。批評者或者告訴我們,如果他處在某人的地位,他相信他會以什麼為目的;或者,已專斷傲慢的態度抹煞某人的意志和抱負,而宣稱這位某人要如何如何才更適合於他自己(批評者)。…人的理智不是沒有錯的,人常常在選擇方法和應用方法的時候犯錯誤,這是事實。不適於目的的行為,是達不到願望的。這種行為與目的相違,但他是合理的,也即,理智(儘管是錯誤的)考慮的結果,而且是企圖(儘管是無效的)達成一個明確的目的。
人的行為(上)Page 85
行為這個概念並不意涵行為是由一個正確的理論和一個可成功的技術所指導,也不意涵行為會達到所追求的目的。它只意涵,行為者本人相信他所採用的手段將可達成所想達成的結果。
人的行為(上)Page 95 - 96
人的行為的內容,也即,所要達成的一些目的以及為達成這些目的而採用的一些手段,是決定於每一行為人的品質。…先天遺傳的品質以及後天生活的影響,使一個人成為他那樣而終生如此。這就是他的命運。就「自由」一詞在玄學上的意義來講,他的意志是不「自由」的。他的意志決定於他的背景以及他自己和其祖先們所受到的一切外來影響。遺傳與環境,支配一個人的行為。它們為他提示目的與手段。他不單是作為一個抽象觀念的人而生活…他自己並不創造他的思想和價值標準,而是由別人方面借來。他的意理(IDEOLOGY)是他的環境所教。只有極少數人具有創造力,能夠提出嶄新的、原始的思想,能夠向傳統的信念和教條挑戰。平凡的人不會思考大的問題。關於大的問題,他只信賴他人的權威,他按照老好人的榜樣好好做人,他像羊群中的一頭羊。正是這種心智上的惰性使一個人成為平凡的人。
人的行為(上)Page 120
人,不是沒有錯誤的。他尋求眞理-也即,盡其心靈與理智之可能,尋求對於真實的適當了解。人決不會成為無所不知的。他決不能絕對地確信:他的探究不會導向歧途,而他所認為的某項眞理不是錯誤。人所能做的,只是把他的一切理論一再地加以最嚴格的檢討。
人的行為(上)Page 147
明智的理性主義者(RATIONALIST),並不以為人的理知可以使人成為全知。他們充份知道這個事實,即:知識雖然可以增進,但總有些東西是最後的假定(也即極據)而不容解析清楚的。但是,他們又說,人,就其能夠得到認知的這限度以內來講,他必須依賴理知。最後的假定是個非理性的。知識,就我們已知的而言,必然是理性的。我們既沒有非理性的認知模式,也沒有一們非理性的科學。關於一些未解決的問題,可容許各種不同的假說,只要它們不牴觸邏輯和一致公認的經驗的資料。但是,它們只是一些假說。
人的行為(上)Page 164
堅貞與合理,是完全不同的觀念。如果一個人,對事物的評價已經改變了,而還繼續忠於以前曾經擁護過的那些行為原則(只是為了堅貞),這不算是合理的,這簡直是頑固。行為只有在一方面會是堅貞的:選擇那價值較大的,捨棄那價值較小的。如果評價改變了,行為也一定改變。在改變了的環境下,忠於一個舊的計畫是毫無意義的。
人的行為(上)Page 220
自由主義的社會哲學,基於功效主義的倫理和經濟學,從不於全體主義和集體主義的角度,來看政府與被統治者之問的關係。自由主義者了解:統治者總歸是少數,如果他們得不到多數被統治者的同意,是不會長久在位的。不管是什麼制度的政府,它之所以建立和維持,總是基於那些被統治者的這個想法:服從和忠於這個政府,比推翻它另組一個政府更有利於自己。大多數人是有力量推翻一個失民心的政府的,一旦大多數人認為這是他們自己的福利所要求,他們就會使用這個力量。在長期當中,不會有失民心的政府這回事。內戰和革命是不滿的￿大多數打倒統治者的手段。為求得民主的和平,自由主義的目的在於建立民主的政府。所以民主政治不是一個革命的設施,相反地,它正是防止革命和內戰的手段。它提供一個方法,使政府得以適應大多數的意志而和平調整。當執政的人們和其政策不為大多數所喜的時候,他們將會在下次選舉中被攆走,而代之以主張其他政策的別人。
人的行為(上)Page 224
自由主義者並不主張多數是像神一樣的無過失;他們並不認為:一個政策得到多數的支持這個事實本身,就可證明它是有利於大眾的。他們並不贊成多數的專斷以及對反對的少數予以暴力的壓迫。自由主義的目的,在於建立一個保障社會合作順利運行和社會關係不斷強化的制度。它的主要目標是要避免武力衝突、避免使社會解體,把人民拋回到原始野蠻狀態的戰爭與革命。因為分工必須靠無騷亂的和卒,自由的目的在於建立一個易於保持和平,也即民主的政治制度。
人的行為(上)Page 253
行為之前是思想。思想是預籌將來的行為,並回顧過後的行為。思想與行為是不可分的。每一行為總是基於一個關於因果關係的特定觀念。思考一個因果關係的人,是在思考一個理論。沒有思想的行為,不要理論的實施,是不可想像的。推理可能錯誤,理論可能不正確;但思考與推理在任何行為中都是有的。另一方面,思想總是想到一個可能的行為。甚至一位思考一種純理論的人,他會假定其理論是對的,也即,假定按照這個理論的行為,其結果將是這個理論所預料的。至於這個行為是否行得通,那就與邏輯無關。
人的行為(上)Page 262
行為學和經濟學的主要目的,是要拿一貫的、正確的意理,來代替常見的衝突教條的調和折衷。除掉理知提供的方法以外,沒有其它方法可以防止社會解體,沒有其它方法可以保證人的情況之不斷改善。人們必須就其心智所及盡可能地想透一切有關問題,決不要輕易地接受前輩人傳下來的任何方法,必須經常對每個理論、每個定理加以懷疑,決不要懈於掃除謬見,以尋求最正確的認知。我們必須揭發假冒學說,展示真理,以對抗謬見。
人的行為(上)Page 271
信賴普通人並不比信賴帝王僧侶貴族的神奇天賦更有根據。民主所保證的是一個依照大多數人的願望和計畫的政治制度。但它不能預防大多數人陷於錯誤觀念而採取不當的政策-不僅不能達到目的,而且有惡果的政策。大多數人也會犯錯,以致破壞我們的文明。好事不靠它的合理和有利就可成功。只有世人終於贊助那些合理而又可以達成目標的政策,文明才會增進,社會邦國才會叫人更加滿意,儘管就形而上的意義講,不是快樂的。這種情況會不會有,只有未知的將來可以揭曉。
人的行為(上)Page 275
人們總是生而受到一些控制性約束的,家、國,以及古代奴隸制度、農奴制度下的控制約束都是。但是,決沒有什麼有形的暴力,會強迫一個人違反他自己的意願而長久留在控制秩序下被保護者的地位。暴力或暴力威脅所引起的狀況,是使人認為服從比反抗較滿意。要在服從的後果與反抗的後果之間加以選擇,被保護者寧願選擇前者,因而把他自己投入控制的約束中。每次新的命令又把這種選擇放在他的面前。在一再的服從中,他自己也有助於這個控制性的社會團體之繼續存在。
人的行為(上)Page 288
取捨,總歸是喜歡 a 或想 a 更甚於喜歡 b 或想 b。貨物價值之沒有衡量的尺度,正如同性愛、友誼、同情、美感之沒有標準,沒有尺度。…每一取捨行為必含有一定的心裡感覺的強度。渴望取得某一目的物,其強度是有等級的,這個強度確定了成功的行為帶給行為人的心裡利潤。但是,心理的量只能感覺到,那完全是屬於個人的。
人的行為(上)Page 305
安定計畫所要達到的安定,是一個空虛而又矛盾的想法。行為的動力,也即改善生活情況的衝動,是人的天性。人的本身時時刻刻都在變,他的評值、意志、和行為,也隨著他在變。在行為的範圍內,沒有什麼永久不變的事情。在這不停的變動中,除掉行為的一些先驗元範是永恆的以外,沒有任何固定的要點。如果想把「評值和行為」與「人的易變性和其行為的可變性」分開,並進行主張宇宙間有所謂永恆的價值超脫於人的價值判斷以外,而可以作為評判實際行為的標準,這種想法或說法,白費心機,一無是處。
人的行為(上)Page 311 - 312
當然,國,是能夠向它的國民課稅和借債的。但是,從長期看,即令最暴虐的政府,也不能抗拒決定人生和行為的那些法則。如果政府把借來的資金,投之於最能滿足消費者慾望的途徑,如果政府在這方面的投資,是和所有民營企業立於自由競爭的地位而成功的,那麼,它就和任何其他的工商業者處於同樣的地位;因為它贏得盈利,它可以支付利息。但是,如果這個政府的投資不成功,沒有盈餘,或者它把錢用在經常開支,(發行公債)借來的資本虧蝕了,或完全用光了,那就沒有還本付息的財源了。這時,只有課稅這個方法才可以履行(公債)契約的償付義務。這種作法,是政府要人民對它過去所浪費的錢付起償付的責任。人民所納的稅是沒有補償的,政府機關對人民沒有提供任何現在的服務。政府支付利息,是對那筆已消耗、而不存在的資本付息。國庫由於過去政策的不幸結果而有些負擔。
人的行為(上)Page 353
市場經濟是一個生產手段私有而行分工的社會制度。每個人為他自己的利益(心理上與物質上的)而行為;但每人的行為在於滿足自己的需要也同時滿足別人的需要。…市場指導人們的活動…沒有任何強迫和壓制。國,這個強制的社會機制,不干預市場和市場所指導的國民活動。它使用權力使人民服從,只是為懲罰和防止那些破壞市場運作的行為。
人的行為(上)Page 356
資本和所得這兩個觀念,用在會計上和用在通俗的談話中,是手段與目的的相對稱謂。行為人的內心計算劃出了資本與所得的界線。這一邊是他想用來直接滿足慾望的消費財,那一邊是他想用來滿足未來慾望的各級財貨-包括第一級的經濟財。於是手段與目的的區別變成賺取與消費的區別、營業與家計的區別、商業財貨與家用財貨的區別。用之於賺取的那些複雜財貨的全部,以貨幣來估值,而這一總額-資本-就是經濟計算的起點。賺取行為的直接目的在於增加、至少保持這項資本。在一確定期間可用以消費,而無損於資本的那個金額,就叫所得。
人的行為(上)Page 365 - 366
消費者群照顧那些他們能夠以最便宜的價格買到他們所想買的商店。他們的購買或不購買,決定了誰會保有,和經營這些工廠和農場。他們或使窮人富有,富人貧窮。他們精密地規定應該生產什麼、怎樣的品質,以及多大的數量。他們是些無情而自私的頭兒,富有變幻莫測的興致和奇想。對於他們,沒有什麼事情比他們自己的滿足更值得計較。他們毫不關心過去的功績和既得利益。如果你能夠提供他們所更喜歡的或更便宜的東西,他們馬上背棄以前所照顧的商店而來買你的。人們在以購買者和消費者的身分出現時,心腸是硬的,不會考慮到別人。
人的行為(上)Page 375
自由總是指的人際關係。一個人如果能夠不受別人的任意支配而好好地活下去,他就是自由的。…人不是生而自由的;他所可享有的自由是社會給他的。只有一些社會條件能造就一個軌道,讓他在這個軌道的範圍以內享有自由。
人的行為(上)Page 380 - 381
市場經濟給人們的自由一經廢除,所有的政治自由和人權表都成為欺騙。如果再經濟的權宜之計這個藉口下,權威者有充分的權力把它不喜歡的人放逐,並且指派他終身的勞役。那麼,人身保護狀和陪審制度就是一個裝飾品。如果這個權威控制住所有的印刷廠和造紙廠,則出版自由不過是一句空話。其他的人權也是如此。
人的行為(下)Page 556
自由銀行制是防止信用擴張固有危險的唯一有效方法…在自由銀行制下,信用擴張連同它的一切必然後果,不會發展到成為經濟制度的常態。只有自由銀行制才會使市場經濟安全,免於恐慌與蕭條。
人的行為(下)Page 575
英倫銀行在按照契約的條件,兌換一張已發行的銀行鈔票的時候,它並不是對英國人民無私地提供一項重要的功能。它只是做每個主婦在支付雜貨店帳款時所做的事情。至於說,一個中央銀行完成其自願承擔的一些責任,就算有特殊功績,這種想法之所以發生,只是因為政府一再允許這些銀行有特權可以拒絕支付顧客們有權要求的支付。事實上,中央銀行越來越成為財政部的附屬機關,只是信用擴張與通貨膨脹的工具。至於中央銀行是不是政府所有、是不是由政府的官吏直接經營,實際上沒有什麼區別。總之,現在各國可授予流通信用的銀行,都是些國庫的分支機構。
人的行為(下)Page 616
資本財與消費財的區別,不是那基於有關財貨的物理學和生物學的性質而作的嚴格區別。它是憑行為人所處的地位和他們所要做的選擇而定。同一財貨可以看作資本財,也可以看作消費財。有些可以直接享受的財貨從若干人的觀點看來竟是資本財,如果這些人是把它當作等待期當中維持自己和他雇用的工人的生活之資的話。
人的行為(下)Page 617
在許多已知的生產技術當中,決定採用哪些技術的,是每個時期可以利用的資本財供給量。
人的行為(下)Page 628 - 629
所有的物質財富都是過去活動的遺物,體現在一些屬於有限的、可變性的具體資本財。這些累積下來的資本財指導活著的人們的行為路線,如果不是受制於祖先們所作的約束,他們不會選擇這些路線。目標的選擇以及達成這些目標的手段的選擇,都受過去的影響。資本財是個保守的因素。它強迫我們調整我們的行為,以適應我們自己以前的行為和歷代祖先們的思想、選擇、以及行為所造成的那些情境。
人的行為(下)Page 637
使技術進步緩慢下來的,不是資本財的不完全的可變性,而是它們的稀少性。我們還沒有富足到可以拋棄那些尚可利用的資本財。
人的行為(下)Page 657
單純的儲蓄只是為著後來的消費而堆積的消費財。資本家的儲蓄是那些將用以改進生產程序的財貨之累積。單純儲蓄的目的是後來的消費;它只是消費的延緩,所累積的財貨遲早是要消費掉的,沒有什麼東西遺留下來。資本家的儲蓄目的首先是生產力的改進,它是累積那些用在將來生產的,而不單是為後來消費的資本財。來自單純儲蓄的利益,是些當時為立即消費而累積下來的儲藏品的稍後消費。來自資本家儲蓄的利益,是資本財的數量增加,或者是沒有這種儲蓄的幫助就根本不會生產的那種財貨的生產。
人的行為(下)Page 670
在雅典索倫時代、在以往羅馬實行土地法的時代,以及在中世紀,債權人大都是富人,債務人大都是窮人。但是到了有股票、債票、抵押銀行、儲蓄銀行、人壽保險公司、以及一些社會安全福利的這個時代,有了相當收入的大眾倒成為債權人了。另一方面,富人們,以股東的資格,以工廠、農場和不動產所有主的資格,成為債務人的時候比成為債權人的時候更多些。一般大眾在要求削減債權人利益的時候,不知不覺地是在攻擊他們自己的利益。
人的行為(下)Page 696
使經濟恐慌出現的,是市場的民主過程…消費者對於企業家所做的生產要素的雇用不贊成。他們的不贊成表現於…購買和不購買。企業家,受到壓低了的市場毛利率這個幻覺的誤導,因而沒有投資在大眾最迫切需要的生產部門。一到信用擴張停止的時候,這些錯誤就顯露出來了,消費者的態度逼得企業家重新調整他們的活動,以滿足消費者的慾望。通常所謂的蕭條,就是這個清算的過程-清算市面繁榮期所犯的錯誤,而就消費者的願望重新調整。
人的行為(下)Page 727 - 728
意理,不管怎樣被強調、被教導,絕不會影響勞動的負效用。想用勸說或催眠術來消除或減輕它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用語言或教條來增加它。勞動負效用是一個絕對既定的印象。精力和生活機能的自然而輕鬆地發洩,比嚴厲督促下的努力對於任何人都更適合些。勞動的負效用,也會使一個全心全意、甚至以自我克制的精神專注於工作的人感受痛苦。如果無損於他所期待的間接滿足,他也想減輕他的勞動量。
人的行為(下)Page 736
引起失業的,是那些想賺得工資的人們能夠等待,而且是在等待。一個找職業的人,如果不想等待的話,他在自由市場的經濟理論裡面,總可找到一個職業,因為,在市場經濟裡面,經常有些自然資源未被利用,而且,也常常有些人為的生產要素未被利用。只要他肯降低他所希望的報酬,或變更他所希望的職位或工作地點就行了。
人的行為(下)Page 783 - 784
製造出來的生產要素或遲或早要在生產過程中完全消掉,也即一點一點地轉化成中被消費的消費財。如果我們不想讓過去的儲蓄和資本累積消滅,我們除去生產消費財以外,也要生產一些資本財,而其數量要足以抵補消耗掉的資本財。如果我們忽視這一點,我們最後就要「消費」資本財。這就是為現在而犧牲將來;今天的享受奢侈,日後就要陷於貧困。
人的行為(下)Page 798
英雄們必須靠有足夠的「布爾喬亞」可被剝削才能生活。生產者的生存,是征服者還可生存的一個條件。但是,生產者用不著有掠奪者才可生存。
人的行為(下)Page 807
政府沒有比個人更多的能力可以從無生有。政府花的錢多,民間所能花的就少了。公共工程不是靠一根魔杖的神秘來完成的。它是靠取自民間的資金支付代價。如果政府不干預的話,民間將用這筆資金來經營有利的業務,現在因為這筆資金被政府削減了,民間原可經營的有利業務就必須放棄。每一個要靠政府資助才可實現的不賺錢計畫,都有一個相對的計畫是由於政府的干預而被放棄的。可是這未實現的計畫卻是有利的,它將按照消費者更迫切的需要使用有限的生產手段。從消費者的觀點來看,把這些生產手段用來實現不賺錢的計畫,是浪費。它剝奪了他們所想得到的滿足,而強迫他們接受政府所支持的計畫。
人的行為(下)Page 816
有些人所生產的貨物或所提供的勞務,購買者搶著買,因而他們賺得利潤;有些人拿到市場去賣的商品是大眾不願以夠它總成本的代價購買的,因而他們賠本。但是,前者的利潤並不是來自後者的虧損。這些虧損是因為對於未來的消費者需要缺乏先見之明。
人的行為(下)Page 880
政府的干涉總歸是強暴的行動或以強暴的行動來威脅,這一點是要緊記著的。政府的最後手段是使用武力、警察、憲兵、軍隊、牢獄、和死刑。政府的基本特徵是靠打、殺、和牢獄來執行它的命令。要求政府更多干涉的那些人,正是要求更多的強迫,更少的自由。
人的行為(下)Page 895
如果「保護人民使其免於受自己的愚昧之害是政府的責任」這個原則一被承認,則我們就不能對政府進一步的侵犯自由提出嚴重的反對了。我們有很好的理由贊成政府禁止飲酒吸毒。為什麼把政府的好意只限之於保護人民的身體呢?一個人傷害他自己的心靈不比傷害身體更糟嗎?為什麼不禁止他讀壞的書刊,看壞的戲劇、繪畫、雕刻、以及聽壞的音樂呢?沒有一個父權式的政治不管制人民的心靈、信仰和意見。這是個事實。如果剝奪了一個人的消費自由,也即剝奪了他的一切自由。那些主張政府干涉消費的人,太天真了;當他們不理睬他們所認為的學究式問題時,他們是在欺騙自己。他們無意中對於檢查制度、宗教的不容忍,給反對者的迫害,都予以支持。
人的行為(下)Page 920 - 921
帶來財產和福利的,是生產不是拘限,在資本主義國家裡面,一般工資收入者比他的祖先們消費更多的財貨,而且能夠享受更多的閒暇,他能夠撫養妻兒而不必送他們去工作,這都不是政府和工會的成就。而是由於謀取利潤的工商業累積了更多的資本,投下了更多的資本,因而把勞動生產力提高了百倍乃至千倍。
人的行為(下)Page 935
一個社會秩序的正常功能所必須的那些行為,如果被道德標準反對,被國家法律宣布為非法,被法院和警察看作犯罪來懲罰,社會秩序註定要崩潰。
人的行為(下)Page 980
資本主義的一個固有特徵就是不偏袒既得利益,它逼得每個資本家和企業家,每天都要適應市場的變動來重新調整他們的行為,資本家與企業家永遠得不到輕鬆…每個有才幹的人都可以自由創辦新的企業。他也許是窮人,他的資金也許很少,其中大部分也許世借別人的。但是,如果他能夠以價廉物美的東西滿足消費者的慾望,他就會靠「過份的」利潤而成功。他把利潤的大部分用來再投資,使他的企業快速發展。市場經濟之所以富有動力,就是由於這樣的一些暴發戶的活動。這些暴發戶是促動經濟改進的先鋒隊。他們那種恐嚇性的競爭,逼得老的、大的公司行號不得不調整作為,為大家提供最好的服務,否則就是退出工商界。

留言